省份 城市 区县
2023-06-19阅读数291
诉讼时效是各国民法都会设置的法律制度,一般认为,设置诉讼时效制度有三个目的:一是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二是有利于证据的收集和判断,便于法院处理民事纠纷;三是维护社会关系和秩序的稳定。
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
民法典第188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其中所说的“法律另有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适用法律规定的特别诉讼时效,比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为4年(《民法典》第五百九十四条: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四年。)、人寿保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向保险人请求给付保险金的诉讼时效为5年(《保险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人寿保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向保险人请求给付保险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五年,自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
如果权利人主张权利超过了诉讼时效,有什么法律后果?
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原告的实体权利、诉权都不消灭,义务人取得拒绝履行的抗辩权。如果义务人行使抗辩权,法院审查后会依法支持义务人的抗辩,不会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
如何避免超过诉讼时效的情形发生?
诉讼时效可以中断,中断后诉讼时效将重新起算。可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是法定的,一般包括以下四种情形:
1.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2.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3.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4.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但要注意,诉讼时效有最长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即20年。如果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发生之后,权利人一直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及其义务人的,则从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还有履行的可能吗?
如前所述,诉讼时效经过以后,该债权失去法律强制力的保护,成为一种自然债务,债务人同意即可以履行,故仍有履行的可能。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要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关注蚂蚁好律师,了解更多法律资讯。